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
/
能源企业如何促进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新闻资讯

能源企业如何促进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 分类:行业资讯
  • 发布时间:2019-10-24 14:23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能源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产业和重要引擎。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根基。6年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中国能源企业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国政府、合作伙伴和当地社区的合理关切,在促进就业、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促进民心相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加大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中国石油公益事业的投入和发展几乎涵盖了所有项目所在国,直接受益200多万人。在缅甸,中国石油基础设施援助项目177项,新建改建72所学校、30所医院以及电力设施、道路桥梁、供水设施等,帮助马德岛上5个村庄通路、通电和通水。   二是坚持本地化立足。在境外投资业务上,中国石油项目合同设置了员工本地化推进指标,并将“资源国员工本地化率”作为项目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的重要内容。中国石油的境外本地化率平均为85%,其中投资业务本地化率达92%,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本地化率甚至超过98%。   三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步。中国石油坚持“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目标,遵守业务所在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国际准则,不断通过技术革新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降低能耗,节约资源。目前,多个海外项目的环保工作获得资源国的肯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环保奖30余项。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能源投资涉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项目周期长,投资金额大、结构复杂,“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风险持续高企。这既包括更加错综复杂的地区投资环境,如区内地缘政治环境日趋复杂、部分伙伴国政治局势碎片化、社会动荡长期化等,也涉及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还包括“掠夺资源”“新殖民主义”等声誉风险。同时,中国能源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水平需要持续提升,在国际化经营理念、项目决策程序、风险控制能力、海外业务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制约,社会公益项目还停留在浅层次,获得当地公众信赖和认可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今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办,明确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能源企业国际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深耕细作企业社会责任项目,高度重视并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将有利于打通隔阂、消弭距离、化解风险,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行稳致远。   第一,在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时切实贯彻共商原则。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海外社会援助项目一般都将公益款项交给政府管理和使用,这虽然有利于维护与所在国政府良好关系,但也间接导致部分惠民工程和捐助行为与当地需求匹配度不高,减少了中资企业与当地民众的互动机会,不利于企业形象的改善。共商不仅仅要求与企业的对口政府管理部门商量,关切政府间合作,更要与受项目影响的群体开展更多、更广泛的交流,与民间紧密结合,识别当地发展需求,并以此为主导,因地制宜设计项目,增进民众福祉,增强民众信任。   第二,坚持共建原则。中国能源企业海外社会责任项目偏重学校、医院、水井、公路等“硬”基础设施,采用的往往也是“建设交付”模式,对当地民众在建设过程中的参与以及与社区的互动关注等“软”的技能下功夫不够,导致部分“硬”基础设施在交付不久后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笔者认为,一方面,在开展“硬”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资源,鼓励当地民众参与建设,不仅要让当地民众拥有获得感,更要让当地民众拥有参与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要做好配套工作,如在教师、医生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项目切实提高当地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同时,社会公益项目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企业还可在管理能力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社会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   第三,做到持续的利益共享。除与所在国政府在资源使用、税收收入等方面的分红共享外,更要做到与受项目影响群体的长期利益共享。例如,在制定征地移民方案时,不应仅限于简单的征地补偿,还可考虑在基于评估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失地农民提供长久生计方案。   第四,利用多渠道开展社会公益项目。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能源企业在开展公益项目时仍缺乏经验和有效融入社区的方式方法,部分企业对公民社会的认知还存在比较模糊的印象或消极的认知。因此,中国能源企业可以参照道达尔等国际石油公司的成功经验,改变公益项目投资策略,积极主动作为,与国内和当地比较专业的团队合作,实施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同时,还可与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开展长期合作,就投资项目对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影响以及相关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期、系统评估,通过定期回访等活动,增进企业与当地社区的互动。   第五,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适度宣传。要转变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的实践方式,适度开展宣传活动。例如,针对民间组织和当地社区对社区利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关切,要注重通过新媒体和当地语言等方式,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宣传项目在推动当地就业、公开公平实施征地补偿、高标准环保实践以及大量的公益事业投入等方面的贡献。针对精英群体对国家发展和区域影响力的关切,可着重宣传项目在增进政府财政收入、完善能源工业体系、帮助国家整体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另外,还可加大与项目所在国精英群体的互动,通过设立小额基金等形式,鼓励伙伴国智库、民间组织与国内相关机构开展联合研究、研讨、能力建设等活动,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社会舆论。   第六,注重与全球发展议程的对接。随着各国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国际发展主流,能源行业也积极向可持续发展目标靠拢。国际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协会2017年发布油气行业对接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大石油公司也每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此趋势下,中国能源企业应积极对接伙伴国国内发展议程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高举可持续发展大旗,树立企业和项目品牌形象。同时,注重培养项目员工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内化于项目实践,并结合联合国《全球契约》等倡议,针对项目员工开展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和反腐败等培训,提高员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与权威的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定期发布项目可持续发展报告,向伙伴国和国际社会展示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   民心相通是最深入、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下,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中资能源企业应积极完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评估机制,坚持开放原则,与利益相关方开展全方位交流,增进理解信任,确保社会责任项目符合当地需求、拥有当地参与,扎实工作,筑牢民心基础。这既是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有益选择,也是不断提升经营合法性、提高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的必由之路。

能源企业如何促进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概要描述】  能源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产业和重要引擎。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根基。6年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中国能源企业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国政府、合作伙伴和当地社区的合理关切,在促进就业、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促进民心相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加大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中国石油公益事业的投入和发展几乎涵盖了所有项目所在国,直接受益200多万人。在缅甸,中国石油基础设施援助项目177项,新建改建72所学校、30所医院以及电力设施、道路桥梁、供水设施等,帮助马德岛上5个村庄通路、通电和通水。

  二是坚持本地化立足。在境外投资业务上,中国石油项目合同设置了员工本地化推进指标,并将“资源国员工本地化率”作为项目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的重要内容。中国石油的境外本地化率平均为85%,其中投资业务本地化率达92%,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本地化率甚至超过98%。

  三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步。中国石油坚持“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目标,遵守业务所在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国际准则,不断通过技术革新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降低能耗,节约资源。目前,多个海外项目的环保工作获得资源国的肯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环保奖30余项。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能源投资涉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项目周期长,投资金额大、结构复杂,“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风险持续高企。这既包括更加错综复杂的地区投资环境,如区内地缘政治环境日趋复杂、部分伙伴国政治局势碎片化、社会动荡长期化等,也涉及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还包括“掠夺资源”“新殖民主义”等声誉风险。同时,中国能源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水平需要持续提升,在国际化经营理念、项目决策程序、风险控制能力、海外业务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制约,社会公益项目还停留在浅层次,获得当地公众信赖和认可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今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办,明确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能源企业国际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深耕细作企业社会责任项目,高度重视并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将有利于打通隔阂、消弭距离、化解风险,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行稳致远。

  第一,在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时切实贯彻共商原则。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海外社会援助项目一般都将公益款项交给政府管理和使用,这虽然有利于维护与所在国政府良好关系,但也间接导致部分惠民工程和捐助行为与当地需求匹配度不高,减少了中资企业与当地民众的互动机会,不利于企业形象的改善。共商不仅仅要求与企业的对口政府管理部门商量,关切政府间合作,更要与受项目影响的群体开展更多、更广泛的交流,与民间紧密结合,识别当地发展需求,并以此为主导,因地制宜设计项目,增进民众福祉,增强民众信任。

  第二,坚持共建原则。中国能源企业海外社会责任项目偏重学校、医院、水井、公路等“硬”基础设施,采用的往往也是“建设交付”模式,对当地民众在建设过程中的参与以及与社区的互动关注等“软”的技能下功夫不够,导致部分“硬”基础设施在交付不久后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笔者认为,一方面,在开展“硬”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资源,鼓励当地民众参与建设,不仅要让当地民众拥有获得感,更要让当地民众拥有参与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要做好配套工作,如在教师、医生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项目切实提高当地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同时,社会公益项目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企业还可在管理能力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社会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

  第三,做到持续的利益共享。除与所在国政府在资源使用、税收收入等方面的分红共享外,更要做到与受项目影响群体的长期利益共享。例如,在制定征地移民方案时,不应仅限于简单的征地补偿,还可考虑在基于评估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失地农民提供长久生计方案。

  第四,利用多渠道开展社会公益项目。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能源企业在开展公益项目时仍缺乏经验和有效融入社区的方式方法,部分企业对公民社会的认知还存在比较模糊的印象或消极的认知。因此,中国能源企业可以参照道达尔等国际石油公司的成功经验,改变公益项目投资策略,积极主动作为,与国内和当地比较专业的团队合作,实施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同时,还可与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开展长期合作,就投资项目对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影响以及相关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期、系统评估,通过定期回访等活动,增进企业与当地社区的互动。

  第五,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适度宣传。要转变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的实践方式,适度开展宣传活动。例如,针对民间组织和当地社区对社区利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关切,要注重通过新媒体和当地语言等方式,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宣传项目在推动当地就业、公开公平实施征地补偿、高标准环保实践以及大量的公益事业投入等方面的贡献。针对精英群体对国家发展和区域影响力的关切,可着重宣传项目在增进政府财政收入、完善能源工业体系、帮助国家整体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另外,还可加大与项目所在国精英群体的互动,通过设立小额基金等形式,鼓励伙伴国智库、民间组织与国内相关机构开展联合研究、研讨、能力建设等活动,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社会舆论。

  第六,注重与全球发展议程的对接。随着各国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国际发展主流,能源行业也积极向可持续发展目标靠拢。国际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协会2017年发布油气行业对接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大石油公司也每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此趋势下,中国能源企业应积极对接伙伴国国内发展议程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高举可持续发展大旗,树立企业和项目品牌形象。同时,注重培养项目员工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内化于项目实践,并结合联合国《全球契约》等倡议,针对项目员工开展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和反腐败等培训,提高员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与权威的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定期发布项目可持续发展报告,向伙伴国和国际社会展示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

  民心相通是最深入、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下,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中资能源企业应积极完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评估机制,坚持开放原则,与利益相关方开展全方位交流,增进理解信任,确保社会责任项目符合当地需求、拥有当地参与,扎实工作,筑牢民心基础。这既是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有益选择,也是不断提升经营合法性、提高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的必由之路。

  • 分类:行业资讯
  • 发布时间:2019-10-24 14:23
  • 访问量:
详情

  能源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产业和重要引擎。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根基。6年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中国能源企业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国政府、合作伙伴和当地社区的合理关切,在促进就业、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促进民心相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加大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中国石油公益事业的投入和发展几乎涵盖了所有项目所在国,直接受益200多万人。在缅甸,中国石油基础设施援助项目177项,新建改建72所学校、30所医院以及电力设施、道路桥梁、供水设施等,帮助马德岛上5个村庄通路、通电和通水。

  二是坚持本地化立足。在境外投资业务上,中国石油项目合同设置了员工本地化推进指标,并将“资源国员工本地化率”作为项目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的重要内容。中国石油的境外本地化率平均为85%,其中投资业务本地化率达92%,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本地化率甚至超过98%。

  三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步。中国石油坚持“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目标,遵守业务所在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国际准则,不断通过技术革新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降低能耗,节约资源。目前,多个海外项目的环保工作获得资源国的肯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环保奖30余项。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能源投资涉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项目周期长,投资金额大、结构复杂,“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风险持续高企。这既包括更加错综复杂的地区投资环境,如区内地缘政治环境日趋复杂、部分伙伴国政治局势碎片化、社会动荡长期化等,也涉及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还包括“掠夺资源”“新殖民主义”等声誉风险。同时,中国能源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水平需要持续提升,在国际化经营理念、项目决策程序、风险控制能力、海外业务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制约,社会公益项目还停留在浅层次,获得当地公众信赖和认可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今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办,明确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能源企业国际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深耕细作企业社会责任项目,高度重视并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将有利于打通隔阂、消弭距离、化解风险,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行稳致远。

  第一,在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时切实贯彻共商原则。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海外社会援助项目一般都将公益款项交给政府管理和使用,这虽然有利于维护与所在国政府良好关系,但也间接导致部分惠民工程和捐助行为与当地需求匹配度不高,减少了中资企业与当地民众的互动机会,不利于企业形象的改善。共商不仅仅要求与企业的对口政府管理部门商量,关切政府间合作,更要与受项目影响的群体开展更多、更广泛的交流,与民间紧密结合,识别当地发展需求,并以此为主导,因地制宜设计项目,增进民众福祉,增强民众信任。

  第二,坚持共建原则。中国能源企业海外社会责任项目偏重学校、医院、水井、公路等“硬”基础设施,采用的往往也是“建设交付”模式,对当地民众在建设过程中的参与以及与社区的互动关注等“软”的技能下功夫不够,导致部分“硬”基础设施在交付不久后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笔者认为,一方面,在开展“硬”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资源,鼓励当地民众参与建设,不仅要让当地民众拥有获得感,更要让当地民众拥有参与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要做好配套工作,如在教师、医生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项目切实提高当地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同时,社会公益项目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企业还可在管理能力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社会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

  第三,做到持续的利益共享。除与所在国政府在资源使用、税收收入等方面的分红共享外,更要做到与受项目影响群体的长期利益共享。例如,在制定征地移民方案时,不应仅限于简单的征地补偿,还可考虑在基于评估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失地农民提供长久生计方案。

  第四,利用多渠道开展社会公益项目。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能源企业在开展公益项目时仍缺乏经验和有效融入社区的方式方法,部分企业对公民社会的认知还存在比较模糊的印象或消极的认知。因此,中国能源企业可以参照道达尔等国际石油公司的成功经验,改变公益项目投资策略,积极主动作为,与国内和当地比较专业的团队合作,实施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同时,还可与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开展长期合作,就投资项目对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影响以及相关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期、系统评估,通过定期回访等活动,增进企业与当地社区的互动。

  第五,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适度宣传。要转变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的实践方式,适度开展宣传活动。例如,针对民间组织和当地社区对社区利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关切,要注重通过新媒体和当地语言等方式,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宣传项目在推动当地就业、公开公平实施征地补偿、高标准环保实践以及大量的公益事业投入等方面的贡献。针对精英群体对国家发展和区域影响力的关切,可着重宣传项目在增进政府财政收入、完善能源工业体系、帮助国家整体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另外,还可加大与项目所在国精英群体的互动,通过设立小额基金等形式,鼓励伙伴国智库、民间组织与国内相关机构开展联合研究、研讨、能力建设等活动,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社会舆论。

  第六,注重与全球发展议程的对接。随着各国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国际发展主流,能源行业也积极向可持续发展目标靠拢。国际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协会2017年发布油气行业对接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大石油公司也每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此趋势下,中国能源企业应积极对接伙伴国国内发展议程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高举可持续发展大旗,树立企业和项目品牌形象。同时,注重培养项目员工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内化于项目实践,并结合联合国《全球契约》等倡议,针对项目员工开展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和反腐败等培训,提高员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与权威的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定期发布项目可持续发展报告,向伙伴国和国际社会展示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

  民心相通是最深入、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下,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中资能源企业应积极完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评估机制,坚持开放原则,与利益相关方开展全方位交流,增进理解信任,确保社会责任项目符合当地需求、拥有当地参与,扎实工作,筑牢民心基础。这既是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有益选择,也是不断提升经营合法性、提高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的必由之路。

推荐新闻

手机官网

手机官网
搜索
确认
取消